为贯彻落实《关于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的工作方案》,根据农工党江苏省委会统一部署,农工党淮安市委会结合“地域所需”,发挥“领域所长”,组织医疗专家,跨越千里山海,奔赴贵州省织金县以那镇卫生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地域+领域”驻点医疗帮扶。
秉持尽心竭力、务实高效帮扶理念,在前期准备阶段,农工党淮安市委会以“座谈+走访”形式深入了解“地域所需”。座谈围绕医疗人才培育、技术资源下沉及学科能力建设展开研讨,全面梳理帮扶需求清单;实地走访以那镇卫生院,掌握基层医疗设施实情,具体确定帮扶举措。发挥领域“所长”,先后派出由市委会原副主委、市卫健委原副主任、内分泌科专家俞伟男、中医内科专家徐明和推拿科专家朱延会组成的医疗团队,扎根基层一线,服务黔贵病患,在江苏淮安与贵州织金以那镇之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山海的健康桥梁。
“听说专家今天坐诊,我天刚亮就赶来排队了!”一位普通患者朴实的开场白,道出了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殷切期盼。“大夫讲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方子有效管用还省钱,听说是江苏专家,水平高!”这饱含真情的话语,不仅是对专家精湛医术和务实作风的由衷赞誉,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医疗服务理念的生动诠释。在卫生院,面对每一位患者,他们都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与专业素养。他们仔细翻阅病历资料,认真倾听患者诉说,克服地域文化方言差异,对病例进行细致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复杂病情,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患者能听懂的家常话。针对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从检查项目到用药方案都反复斟酌,确保治疗方案既科学有效又贴合患者实际。在以那镇帮扶期间,两位专家的门诊量始终居高不下,许多周边乡镇的群众也慕名而来。诊室里总是围得满满当当,那份信任和期盼,全写在了眼神里。患者们常念叨:“这下好了,江苏专家就在家门口,看病不用起早贪黑、跑几十里到县城啦!”从精准诊断到辨证施治,专家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践行着农工党“爱国、革命、奉献”的优良传统。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优质、高效的专业医疗服务,更用经济实惠的诊疗方案减轻了基层患者的经济负担,让大家无需远行就能摆脱病痛困扰。
“治好当地的病,要先懂当地的人。”这是徐明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40多年中医诊疗心得。在以那镇,每逢赶集日,熙熙攘攘的集市上经常出现他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人流中,目光追随着老乡们背着背篓的佝偻背影,耳朵捕捉着摊位间关于饮食起居的闲聊家常。正是在一次次近距离观察中,作为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他渐渐破译了当地的“健康密码”:山区常年阴雨连绵,潮湿的空气像无形的网笼罩着村落,老乡们常年背着沉重的背篓劳作,弯腰、负重成了日常,因而风湿类关节炎、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成了挥之不去的“老毛病”。这些在集市上“淘”来的民情,被他们细心收集起来,串成了精准诊疗的辅助图。从诊室里耐心倾听患者讲述病痛的问诊,到集市上的细致观察;从病床前根据劳作习惯调整的康复训练方案,到诊室里结合“老毛病”的科学治疗方法,他们用双脚丈量着基层医疗的每一寸土地。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民情洞察,成为他们精准诊治的“金钥匙”。
“不仅要看好病,更要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这是年过六旬的高年资专家朱延会扎根基层始终坚守的信念。在卫生院,朱延会与三位当地医疗工作者形成了帮扶对子,毫无保留地将推拿“绝活”倾囊相授,用责任担当与热忱专业书写着“医者仁心”。面对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能力有待提升的现状,他们与基层医务人员结对,以“手把手”带教、“点对点”帮扶方式,深入了解每位医务人员的优势与短板,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俞伟男结合以那镇基层慢病诊疗现状,发挥多年医疗行业管理经验,开展了“分级诊疗和两病管理”专题讲座,切实有效提升基层卫生院管理水平和诊疗技术。在驻点日常查房工作中,结合患者病情手把手示范检查技巧,耐心细致解读症状诊断方法;针对疑难病例,带领学员梳理诊断思路,详解治疗方案的制定逻辑与优化方向。从医疗知识的倾力传授到医疗技术的倾心传承,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传帮带”的深刻内涵,他们播种的医术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当地就能得到更好诊治,为基层医疗事业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据悉,在近三个月的驻点帮扶过程中,专家们通过门诊坐诊、治疗示范、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累计接诊患者500余人次,开展疑难病例研讨10次,培训多名当地医护人员,帮助以那镇卫生院建立了规范的诊疗流程和质控体系,有效填补了当地多项医疗技术空白。从医疗服务提升到诊疗能力升级,从临时帮扶到机制建立,农工党淮安市委会用实干诠释担当,为贵州织金以那镇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江苏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