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统战史话
我市出台《意见》打造淮安特色城乡绿化新格局
时间:2010-01-21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
    为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淮安,我市日前出台《关于2010年农村造林绿化工作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2010年农村造林绿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主题,围绕森林覆盖率小康指标,深挖造林潜力,调优林业结构,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力打造具有鲜明淮安特色的城乡绿化新格局。

  2010年,全市规划成片造林5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30万亩,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40个、省级绿化合格村200个、市级绿化示范集镇20个,完成四旁植树800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0.3个百分点,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为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淮安,我市日前出台《关于2010年农村造林绿化工作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2010年农村造林绿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主题,围绕森林覆盖率小康指标,深挖造林潜力,调优林业结构,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力打造具有鲜明淮安特色的城乡绿化新格局。

  2010年,全市规划成片造林5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30万亩,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40个、省级绿化合格村200个、市级绿化示范集镇20个,完成四旁植树800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0.3个百分点,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

        链接

  2008年9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淮安市为“国家园林城市”。淮安人民在金秋时节实现了这个绿色梦想。

  创建园林城市的7年中,我市上下齐心协力,不断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节约型、生态型的创建之路,取得了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5.1%和38.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12平方米的丰硕成果。与创建初期相比,新增各类绿地1727.3公顷,新增公园绿地556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提高了15.7%、18.1%和5.44平方米。如今,一个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绿水城市正在快速崛起。“生态家园”已成为淮安一张响亮的名片,水清、天蓝、岸绿、景美,让广大市民陶醉和自豪,令人流连忘返,淮安成为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创业热土和安居乐园。

  生态自然资源是城市中最为稀缺的宝贵资源。淮安四河穿城,丰富的水资源为淮安建设绿水园林城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水是淮安的根,它赋予这片土地以灵性。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我市根据现有的地域、历史、自然、经济等条件,结合四水穿城的自然生态景观,突出“以水为主线、以文为灵魂、以绿为情趣”的城市特色,依托大运河、里运河、盐河、古黄河等自然生态条件,实施河滨生态提升工程,凸现“绿水城市”风貌和“都市绿肺”功能,形成“水清、岸绿、花香、鸟语”的河滨生态环境。古黄河生态修复工程采用生态恢复的手段对其进行植被恢复和植物群落的重建。如今,碧波荡漾的河水,绿树成荫的滨河路,觅食栖息的鸟群,人水相亲,物我相融,到河边走走,沐浴大自然绿色,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淮安市民美好的享受。强化沿公路、铁路林带建设,逐年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健全生态体系。建成宁连路、京沪高速公路、宿淮盐高速公路、新长铁路防护林和入海水道防护林,使城区绿色景观系统交错成网,水、城、林有机融合。

  为了节约有限的绿化用地,我市积极开展见缝插绿、垂直绿化及社区绿地建设活动,鼓励单位、居住区利用其庭院内的零星地块绿化、建筑物和墙边垂直绿化,实施道路增绿工程,既增加了绿量,又美化了环境。为了节约资金,我市加大科研力度,在发掘乡土植物的同时,成功引种50多个成本低、易养护、景观好的宿根花卉品种。同时,探索运用建筑垃圾,堆山、塑石、砌驳岸,既节省了建筑资金,又解决了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在实施城郊大环境绿化、高速公路出入口绿化等项目中,探索出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新模式。同时,大力推广运用太阳能庭院灯、生态透水砖等节能新产品,既节约了用水,又降低了养护成本。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园林要素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名胜古寺、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我市创建工作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采取多种保护形式,延续园林文脉。在老城区的拆迁改造中,坚决打破常规,即使改变道路线型,也要保证“路让树”、“房退绿”。如在市区环城路、大治西路等道路改造中,被保留下来的大树枝叶繁茂,生长旺盛,成为林荫道路。

  如今的淮安,处处见绿,尽享美景。街头游园、道旁河边、单位小区,繁花丛丛、绿树婆娑、亭榭幽幽,整个城市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水绿相映、城在林中、人在园中。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清新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水城市——古城淮安将焕发新的生机,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