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民主党派自上而下正全面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九三学社淮安市委立即响应、踊跃投入,根据社中央和社省委以及市委统战部的相关工作安排,第一时间制定了《九三学社淮安市委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实施细则》,为引导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社市委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力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根据《实施细则》安排,2014年重点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为目标开展活动。在开展好市委会中心组集体学习、基层组织负责人带头学习、骨干社员主动学习等活动的基础上,为增强学习效果,坚定理想信念,社市委扩大了学习视野,组织各基层组织负责人开展了实境学习活动。
2014年8月7日至10日,部分利用周末时间,社市委组织各基层组织主要负责人先后前往九三学社中央的思想教育基地——周培源故居、王选事迹陈列馆和中共“一大”会址开展实境学习。学习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追求真理的崇高信念以及建党立国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际的无畏勇气;学习我社老一辈领导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风范,传承政治薪火,弘扬优良传统,增强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对”人生的无限魅力——学习周培源先生
周培源(1902年-1993年)是九三学社中央第七、八届主席,第九届中央名誉主席,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故居在1995年列为宜兴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列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列为九三学社思想教育基地。
在这所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中,迎门走廊竖立着周先生儒雅亲和的半身坐像,庭院各房间布置了周先生的生平事迹图片展,整个故居简朴大气又充满人文气息。来自淮安的社员们边走边看,不时感慨周培源先生的学术才华和领导魅力。在学术上,他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在教育事业上,他从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培养了几代力学家和物理学家,有王竹溪、彭桓武等。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周培源先生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争取裁军和世界和平,在他的推动下,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61号决议确定将每年11月11日所在周定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倡导其会员国开展促进科学与和平发展的活动,他被人们赞为科学家的表率和楷模,尊他为“和平老人”。
“周先生27岁就是正教授实在让人仰慕”,这是淮阴师范学院支社副主委徐海燕老师由衷的感慨。“钦佩他探求真理、不计荣辱、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社清河区委主委、清河区政协副主席陆宾谈了感想。“周先生对三峡工程的审慎态度和直言不讳,让我们看到了九三人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真谛”,社医卫支社主委、淮安二院主任医师徐顺才主任说道。通过周培源先生的生平、学术建树和学术品格以及社会成就方面的实境学习,探索周先生的思想,共享他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大家对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这一以贯之的精神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代毕升”的“心安”人生——学习王选先生
每一个办公室工作人员都知道王选这个人,我们手中使用的电脑激光打字排版技术是他的贡献,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多。王选先生(1937年-2006年)是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而王选也被誉为当代毕昇。
王选事迹陈列馆馆名由社中央韩启德主席题写,展示珍贵实物史料300多件,全部由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及北大计算所王选纪念陈列室无偿提供。来自淮安的九三学社社员在这些珍贵的图片和实物中看到了一个伟人的不凡人生。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说:“我用‘半生苦累,一生心安’表达我的哀思。‘半生苦累’因为他的工作一直很劳累,常常受着病痛和复杂环境的折磨;‘一生心安’因为他做了对国家有用的事情,没有做一件不利于国家、不利于社会的事情。”
参观王选事迹陈列馆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王选先生说:“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培养了多少年轻才俊”;“当人们对一个新的构思说‘Can't do’(做不成)时,最好的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这种宽阔视野和博大胸怀,使他容纳下了艰难、贫困、疾病,淡漠了成就、荣誉、地位。王选先生后来位居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他和妻子仍住在80多平方米的老楼里,过着普通人简衣素食的生活,直至离世。
“奉献自己的所有才华,做一个‘一生心安’的人!,十分钦佩王选先生”,科技二支社主委、市水利局信息处处长贾士权写下感言。“要让王选先生的精神融入九三人的灵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不断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新贡献”,江苏食品药品学院支社主委蔡可健教授说出自己的感悟。“王选先生是位平易近人的科学家,他高尚的人格和对科学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淮安信息学院支社主委宋然兵教授说。参观结束,大家认识到大力弘扬王选先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正是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的“题中之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中共“一大”会址学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是上海市一幢坐北朝南沿街的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这里是著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入馆内,鲜红的党旗在花朵的簇拥下像火焰一样映入眼帘,带给人无尽的威严与敬仰。“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中国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全过程。陈列室内按照历史资料开辟了一个蜡像室,形象地刻画了当年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15位出席者(包括2位共产国际代表)围桌而坐、热烈讨论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的蜡像人物增强了陈列的直观性和历史感染力。
“我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但每次来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从这幢青墙红砖的小房子里,跨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历史第一步;当时的会议虽不是惊天动地,却也足以堪称开天辟地”,社市委委员、机关支社主委、淮安市审计局总审计师刘孝武发自肺腑的感叹。社市委机关副主任科员刘铭铭说:“来到‘一大’会址,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的那段历史,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观念上受到强烈触动。和大家交流中,感到大家感触都很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更坚定了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信念。
“扬帆起航”的永久丰碑——在嘉兴南湖“红船”学习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上海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于8月初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代表们在游船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追寻着当年代表们的足迹,来自淮安的九三学社社员们也来到了嘉兴南湖岸边。南湖、烟雨楼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见证和象征之一,是“中共一大会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今天的嘉兴南湖风景秀丽、烟雨朦胧,开放式的滨湖公园不时传来市民们的欢声笑语。但是1921年的中国列强瓜分、风雨飘摇,人民生活在困苦和压迫之中,13位矗立在南湖岸边的代表依次走上今日的“红船”,他们将要开创的是中华民族的自强、民主、复兴的新纪元。“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这是50多年前董必武先生重访嘉兴南湖的题诗。
“静静的南湖不会忘记为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做出贡献人们,他们将永载史册”,社清浦区委主委、清浦区招商局副局长王洪军感慨道。“来到南湖,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曲折历史,更加让我们感受党的坚韧和伟大!”社淮阴区委主委、淮安一院主任医师贾正飞说出了感慨。“到访嘉兴南湖使大家近距离地体验了先辈们的革命经历,更为先烈们“磐石无转移”的赤诚之心所震撼!“红船”犹如丰碑,永远伫立在南湖之滨,“红船”更是一种精神,激励着大家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地奋斗!”,社淮安区委综合支社主委、淮安区教育局招生办主任金锋颖畅谈了收获。
一路“寻踪”、一路感悟,情感在参观学习中不断升华,信念在实境学习中不断增强。学习的收获和心灵的震动让大家在回程途中主动展开了讨论。“有人说民主党派没什么作用,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要反驳这种认识,周培源和王选先生的事迹都告诉我们,民主党派成员大有可为也很有作为。”机关支社主委、淮安市审计局总审计师刘孝武说。“无论平凡还是不凡,立足岗位乐于奉献就是对国家的贡献”淮安信息学院支社主委宋然兵教授说。……
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社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陈伏涛总结到:“一路的学习探索,我们都深刻认识到,作为九三社员首先要学好历史、继承传统、无愧时代;要在本职工作中要成为业务骨干,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在参政议政中,要更加深入的加强调查研究,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挚友,为党委政府的科学执政和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做好了这些,也就是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最好贡献。”听后,大家纷纷颔首赞许。